查看原文
其他

华融四折收中信银行不良资产(附业绩会速记实录!)

来源丨不良资产行业观研综合


中信集团正式取代财政部,成为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


根据中国华融关于股东权益变动的公告称,股东财政部拟将其持有的本公司2407400372股内资股(占已发行总股份的3%)向中信集团增资



本次权益变动前,财政部持有中国华融已发行总股份的27.76%,中信集团持有23.46%。本次权益变动后,财政部持股比例降至24.76%;中信集团持股比例升至26.46%,成为第一大股东



成为中信集团控股子公司后,中国华融与中信银行也快速开展了不良债债权的收购业务。最新公告显示,中信银行将其持有的《债权转让协议》所列明的金融债权合共本金余额9,925万元人民币,以公开竞价评选方式转让给公司,转让价款为4,333万元。金融债权的账面值约1.08亿元。中信银行取得金融债权的初始成本为9,925万元。


中国华融披露年度业绩公告并显示,2021年实现收入总额930.67亿元,同比增长23.4%;股东应占利润3.7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基本每股收益0.01元



具体来看,不良资产经营分部实现收入总额517.47亿元,同比减少14.3%,实现税前利润72.06亿元,同比增长135.4%;其中,收购处置类业务已实现收入83.96亿元,较上年增长1.8%;债转股业务实现收入68.61亿元,较上年增长140.7%。


不良债权资产由2020年的人民币3529.54亿元减少17.2%至2021年的人民币2923.54亿元,不良债权资产收入由2020年的人民币341.21亿元减少17.7%至2021年的人民币280.77亿元。


华融2021年新增收购不良债权的支出为86.9亿,同比大幅减少56%。其中39.5亿用于收购金融类债权,占比41.3%,51亿用于收购非金融类债权,占比58.7%。在收入上,金融类债权收入89.4亿,非金融类债权收入255.79亿。


从金融类不良债权收购来源上看,股份制银行占比40.6%,位居第一,国有大型银行占比25%,位居第二,城商行与农商行收购占比小幅提升。


2021年,华融收购类重组业务中,房地产占比大幅下降至46.3%,为历史低点。


业绩会速记实录

2022年3月29日上午,中国华融在京召开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介绍公司经营情况及下一步发展战略,并回答投资者、分析师和媒体记者提问。现场答问实录如下:

 

问题一:请问公司目前的业务重心和相应的业务发展战略(比如优先规模增长、市场份额增长、利润指标提高等方面的情况)?

 

中国华融总裁梁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财政部、中信集团等新老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在银保监会的具体指导下,中国华融顺利完成引战增资,公司业绩实现扭亏为盈。经过本次重组和进一步瘦身健体后,公司主业经营得到结构性、趋势性改善。下一阶段,公司将围绕“三表”修复和主业转型升级,以质量效益为本,坚持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回归主业。公司主业的市场机会广阔。围绕问题资产和问题机构,立足金融救助和风险化解功能定位,公司将把金融牌照类子公司股权转让后回收的资本资源集中用于不良资产主业,保持稳健投放,做好存量资产的回收盘活,在实现主业规模适度稳定的同时,深化调整区域、产品、客户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业绩表现。


二是聚焦“大不良”领域。在继续加大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力度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问题房企和问题资产重组盘活、国企三年改革行动方案收官、资本市场困境企业重组、企业破产重整、资源能源类优化配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等业务领域,充分发挥逆周期和金融救助功能作用,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做好大类资产布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聚焦资源整合。公司将积极持续向“大不良”行业的资源整合者、综合解决方案的统筹者、价值投资者转型,变坐商为行商,主动营销,建立多层次营销体系,打通不良市场产业链,持续打造健康发展的“大不良”行业产业链生态圈,在资源撮合中寻找商机。

 

问题二:请问公司目前资产质量情况?本期年报中的拨备主要是来自于哪些业务条线?

 

中国华融副总裁王文杰:经过2020年全面评估风险并大额计提减值后,2021年,公司按照资产质量和会计准则常态化进行了资产分类和减值计提。经过全年持续加强存量风险处置化解工作,2021年末三阶段资产总额407.68亿元,较2020年末减少62.34亿元;减值准备179.43亿元,较2020年末减少62.9亿元。上述三阶段资产余额和拨备计提情况反映了公司当下资产质量。


根据公司的业务结构,以信用风险为特征的重组类资产拨备占有较大比重。2021年末,公司重组类资产总额3108.86亿元;拨备率10.7%,较2020年末上升1.6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在趋紧的市场环境下,公司集中度相对较高的涉房行业客户受到影响,项目资产质量有所下降,拨备相应增加。

问题三:请问对2022-2023年集团计提减值损失的预期?预计主要来自金融服务板块还是投资及资产管理板块?

 

中国华融副总裁王文杰: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经营风险暴露程度受到内部风险内控管理水平、客户质量以及外部经济趋势、行业发展的影响。4.17后,公司回归主责主业,不断改进风险内控管理,业务发展步入正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收购、管理、处置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为主要经营对象,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预计相应的风险也会在经营工作中有所体现。因此,公司一直在密切监测和管控,把风险攻坚作为中心任务,调整经营策略和业务结构,以应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今后两年,公司也将持续动态监测资产质量,按照监管要求和会计准则,做好资产分类及继续合理计提减值,确保减值计提结果客观反映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


正如公司已经同时公开披露的信息,2022年,金融牌照类子公司股权将逐步对外转让,2022-2023年资产减值损失预计将按照金融子公司股权转让后的资产结构状况,体现在相应板块中。

 

问题四:请问公司2021年收购处置类业务内含报酬率走势如何?对2022年内含报酬率趋势的展望?

中国华融副总裁徐勇力:2021年,公司收购处置类业务已结项目的内含报酬率(IRR)12.41%,同比略有下降,属正常波动范围。IRR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国内疫情反复,持续冲击经济运行,宏观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导致处置周期有所拉长,收益空间略有压缩。同时,为盘活存量,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公司主动对之前遗留的低效资产加大处置力度,加强去化,拉低了已处置资产内含报酬率水平。


2022年,中国华融将丰富手段,鼓励探索创新处置方式,拓宽处置渠道,全面提升处置质效,以稳健的收益率做好主业发展,预计2022年内含报酬率保持稳定。

 

问题五:公司近年来不断推进机构瘦身回归主业,金融牌照类子公司的股权转让进展如何?公司在完成出售非主业金融牌照类子公司前,如何保持这些金融牌照类业务的平稳运营?

 

中国华融副总裁徐勇力:2021年,公司已完成华融交易中心的股权转让,华融消费金融、华融证券已完成股权转让协议签署,其余包括华融湘江银行、华融租赁、华融信托等5家牌照类子公司的股权转让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如有进一步进展情况,公司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请关注公司相关公告。

就您提出的如何保持这些金融牌照类业务的平稳运营,公司在完成出售非主业金融牌照类子公司前,将按照监管机构有关要求,做好过渡期各项管理工作,以公司章程、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为依据,以公司治理为抓手,依法合规行使股东权利以及国有出资人权利,督促金融牌照类子公司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按照行业监管要求,稳定经营团队,平稳推动发展转型,有序开展各项工作,维持业绩稳定。

 

问题六:请问公司2018-2020年产生的风险资产清收处置进展如何?

 

中国华融总裁助理杨佩:4.17以来,公司一直将风险化解作为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推动处置:


一是组织系统内各单位对风险隐患资产进行全面排查。摸清系统存量风险底数,为后续风险化解打牢基础。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风险隐患资产管理处置方案》,明确“核定基数、四年统算、分级授权、专业审查、新老划断、条线管理、分类实施”七项原则,全面规划公司3-5年的风险处置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优化。


三是不断完善处置机制。建立风险化解会商机制,集全系统业务骨干和专家研究疑难风险项目的化解;建立交叉项目集中处置机制,对系统内多家单位持有同一客户的项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处置;建立涉房项目协同处置机制,系统各单位协同配合处置,加强风险化解联动,有效提升风险化解质效。


四是持续推进分类处置。深入剖析不同资产的特点和处置难点,分类明确相应的处置思路和具体措施,根据不同资产的特点明确了“重组一批、诉讼一批、追偿一批、转让一批、核销一批”的工作策略,提升风险化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是推动重点项目处置。组织全集团精干力量,成立专项攻坚小组,实施多个重大项目的化解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六是加强资产推介力度。按照“应推尽推、应挂尽挂”的原则全面对外推介,并利用线上直播、微信小程序等新媒体方式多渠道推介资产。通过上述努力,三年多来公司风险隐患资产累计压降敞口近2500亿元,其中,实现现金清收1668亿元,现金清收率近70%,为公司改革创新创造了条件。未来将继续不折不扣落实好处置规划,全力以赴完成风险化解目标,加快风险资产出清,对公司经营利润做出正向贡献。

 

问题七:请问银行自己加大不良清收力度以及地方资产公司的发展会对行业竞争格局有哪些影响?

中国华融副总裁徐勇力:这个问题要从不良资产的供给和收购两方面来看。首先从供给端来看,近年来,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加大了自主清收力度,不良率有所稳定,但不良贷款总额依然很大。截至2021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较年初上涨3.7%,不良贷款率1.73%。公司与银行在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大型风险项目化解、表外资产处置、破产重整业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


城商行、农商行方面,不良率相对较高。其中,城商行不良率1.9%、农商行不良率3.63%,不良资产包批量转让的需求仍然较大。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方面,与公司在重点风险项目处置、理财子公司不良资产处置、账销案存等表外资产处置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一是大型银行存量风险资产逐渐呈现大额化、集团化、板结化三大特点,大型问题企业和问题机构风险逐渐暴露。


二是银行系理财子公司、非银机构风险不断暴露,如非银机构不良资产、银行理财等资管新规相关不良资产、违约债券等资本市场相关不良资产,都源源不断释放市场空间。


三是地产不良、破产重整成为市场主要资产。房地产行业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进入稳定发展期。例如,以海航、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破产重整业务正在推进,2022年各地法院受理破产案件涉及企业超过4万家,为不良资产破产重整业务提供了机遇。


从不良资产的收购端来看,2021年以来,监管持续加强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草拟《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纳入统一监管。持续强监管、规范发展、合理控制规模、回归主业、合规开展业务是未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相比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资金实力、专业经验、人才储备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不良资产市场仍然是主力军。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之间是竞合关系,既有一定竞争,又在处置端有大量的合作空间。

 

问题八:公司不良资产业务未来主要的行业方向是什么?目前不断出现风险的房地产行业,是否会成为公司的重要业务来源?

 

中国华融总裁助理高敢: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周期调整新阶段,与房企债务化解、低效无效资产盘活、企业结构调整、民生保障等相关的不良资产业务机会激增,将给公司带来较多的不良资产收购来源和业务机遇。公司将根据新形势,改变以流动性救助为主的涉房业务的运行模式,立足主责主业,真正发挥资产管理公司重组盘活功能,以“法律隔离、实质管控、封闭运行、重组盘活”为原则,通过将底层资产与债务企业实现隔离,完善交易结构设计和退出路径,加强对项目还款来源的封闭监管,灵活参与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和存量资产盘活。


一方面,公司将贯彻落实国家“房住不炒”政策定位,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把握房地产市场风险形势变化,发挥不良资产处置盘活核心功能,以存量涉房不良资产为基础,以优质项目并购重组为方向,重点开展国家号召、符合功能定位、利于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促进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涉房项目。


另一方面,将立足自身存量、所处区域存量,围绕房企上下游,联合产业链战略客户开展并购重组,以发挥诸如风险隔离、困境房企托管、助力出险项目并购、提供类共益债救助、组建房地产重整盘活专项基金等多种功能,通过综合施策,重点参与实施“保交房”、烂尾楼盘活、“非居改保”等宏观政策支持鼓励、与社会民生相关的业务,服务地方风险化解,维护社会稳定。

 

问题九:去年以来多家房地产企业出现风险,对公司存量涉房或有地产抵押物的业务影响如何?

 

中国华融副总裁陈延庆:2021年以来,随着房地产信贷以及预售资金监管政策收紧,销售市场及土地市场均明显降温,叠加少数房企风险问题暴露,市场信心进一步受挫,从企业融资到投资拿地、开工建设、销售回款、竣工交付等环节均遭遇不同程度困难,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压力,行业发展节奏整体放缓,公司存量涉房项目面临到期压力。


2021年四季度起,监管层对房地产行业信贷政策执行不断进行适度调整,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风险和困境得到缓解。国家金融委、监管部门以及相关部委等陆续出台有关支持政策,帮助优质房企恢复正常运营。


2021年12月底,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出台《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稳妥有序开展房地产项目并购贷款业务,支持优质的房地产企业兼并收购重点房地产企业的项目,针对出险企业项目的承债式收购,相关并购贷款不计入“三条红线”相关指标。


2022年1月底,金融管理部门召集几家资产管理公司开会,研究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参与风险房地产企业的资产处置、项目并购及相关金融中介服务。


2022年2月,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


2022年3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提出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房地产税改革试点问题答记者问,明确指出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房地产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因城施策效果不断显现,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有望保持平稳运行。


一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住房需求特别是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望持续释放。


二是房地产市场供给在逐步优化。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地满足购房者合理需求,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房地产市场供给格局也在逐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正在探索中成型。


三是房地产调控因城施策,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按照房地产属地性质因城施策进行调节,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2021年,公司持续推进业务转型,行业结构进一步丰富,涉房规模和占比有效压降。但在当前房地产业形势下,公司存量涉房业务仍承受一定压力。公司已全面梳理涉房重点客户、重点项目,摸清资产底数。根据摸排情况,公司存量涉房项目总体抵质押率足值,覆盖率相对充足,终极风险可控。


目前,公司积极抓住当前有利的时间窗口尽快行动,以投行思维运用实质性重组手段对涉房项目资产实施“摸清底数、法律隔离、实质管控、封闭运行、重组盘活”,涉房相关工作措施和安排已取得积极效果。中央多次提及“良性循环”,表明监管层已关注到当前市场循环路径遇阻带来的风险,未来政策仍将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初步判断房地产行业总体风险可控。

 

问题十:今年经济稳增长面临“三重压力”,对不良资产收购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华融副总裁陈延庆:今年,我国经济稳增长面临“三重压力”,风险防范的压力仍然艰巨。宏观调控强调以稳定经济增长为目标,政策宽松水平和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主业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就不良资产收购行业而言,


一是从规模看,强监管背景下不良资产的市场空间持续增加。经济转型和“三重压力”下,企业信用结构分化、新增融资放缓、到期债务增加等加大了企业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不良资产市场供给增长可期。


二是从来源看,不良资产的市场供给呈现多元特征。面对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多重压力,监管要求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关口前移”。随着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的推进,支持信保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与信托公司合作处置其不良资产和信托风险资产,以及服务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需求、允许作为清算组成员参与破产案件、鼓励参与中小银行风险化解等,“大不良”业务领域将进一步拓宽,为资产管理公司带来多元化的市场机遇。


三是从结构看,不良资产转让主体、行业和区域等方面的差异开始显现。资产管理公司要把握不良资产新周期机遇,丰富处置手段,做好行业和区域布局,提升处置质效。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和不良资产市场新变化,资产管理公司将坚守主业,积极发挥防范风险和化解不良的双重作用,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问题十一:公司去年完成引战增资及时对资本进行了补充,请问公司未来通过哪些资本补充方式持续夯实资本?

 

中国华融副总裁徐勇力:2021年,中国华融通过引战增资补充了资本实力,满足了监管的资本达标要求。今年公司将继续通过推进金融类子公司股权转让、加强风险防化、优化业务结构、做实精细化管理等多种方式,降低资本消耗、强化内生积累,增强内源性的资本补充能力。同时,也将结合公司实际和市场状况,积极研究资本工具发行,择机开展一定的外源性资本补充,确保公司资本状况稳健合规、始终达标,支持公司战略实施。

 

问题十二:请问中信集团入股公司后,未来公司和中信集团是否会有一些合作?


中国华融总裁梁强:中信集团在入股中国华融前,双方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就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展望下一步,总的来看是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从中信集团来看,中信集团是一家实力雄厚、品牌卓越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在金融和实业两大领域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大家熟悉的中信银行、中信信托、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金融类公司,都是各自细分领域的头部或龙头企业,在人才、产品、客户、渠道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从中国华融来看,在瘦身健体尤其是转让金融牌照类子公司之后,公司主业将更加突出,精力将更加聚焦,围绕问题资产、困境企业、危机救助、风险化解等方面,发挥自身功能优势和专业特长,将与中信集团各版块、各机构形成互补性和协同性,共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性、全方位的金融解决方案,共同完成好“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在深化协同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将继续秉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依法合规,落实关联交易监管要求,严格依法办事。


* 凡注明“来源:不良资产行业观研” 或标注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不良资产行业观研。

* 任何单位及个人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内容,请注明来源不良资产行业观研。

* 文中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编辑。

相关阅读

净赚3.7亿!告别“千亿巨亏”,中国华融扭亏为盈华融引战细节披露:远洋退场,工行入局
中国华融发布2020年度业绩和2021年中期业绩
重磅!中信集团尽调中国华融
中信集团有望取得华融控制权,相关方案已获批
预亏超千亿创下纪录,中国华融将获国资领衔战投并排除债务重组

商务合作、资产推介、行业招聘、投稿、爆料、转载文章等

欢迎扫码添加微信:不良总

添加时请注明公司及姓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第五届中国个人信贷不良资产处置论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